| | 添加收藏 / 设为首页
首页 法院概况 新闻中心 司法公开 诉讼指南 法学园地 法苑文化 人民陪审 视频在线 专题报道 民意沟通 机构设置 信访平台 党建专栏 预决算公开 法治中国行 党史教育 教育整顿

 

侠之大者,为国为民

  发布时间:2018-11-26 09:43:46


    2018年10月30日,秋风萧瑟,霜降时节,金庸先生与世长辞,终年94岁。在漫长的职业生涯里,老先生拥有着难以计数的各种头衔,然而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还是“武侠泰斗”这一名号最适合给老先生做为注脚。作为一个二十余年来一直在读金庸武侠小说的读者,惊闻老先生离世,内心实在有莫名的遗憾,觉得应该写点什么来表达一下对先生的景仰之情,算作纪念吧。

    在中国,没有接触过金庸武侠作品的人,可以说几乎是不存在的。在提到金庸的时候,人们也总会说起“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这样一幅对联。而这正是他写下的十四部武侠小说书名第一个字的组合。这十四部小说,再加一篇《越女剑》,就是金庸武侠小说的全部。他的小说与后来经过改编的各种版本的电影、电视剧,前前后后,影响了中国半个世纪。曾有人说,凡是有华人的地方,就有金庸武侠作品的存在。这话不算夸张,充分反映出人们对金庸武侠作品的喜爱程度。

    在我的记忆当中,最早接触金庸武侠作品,是读初中的时候。那时候,家住在农村,书籍算得上是稀缺品。教书的舅舅家里有一本缺页的《神雕侠侣》,虽然无头无尾、支离破碎,但还是拿着反反复复读了几遍,真是回味无穷。再就是放学后的时光里和小伙伴聚在电视机前看《射雕英雄传》,看完之后,还不忘模仿一下郭靖郭大侠的“降龙十八掌”招式。在孩子们幼小的心灵里,第一次有了关于“侠”的朦胧概念,它如一粒种子,开始生根发芽。做人就要像电视里的那些大侠一样,成为一个武功盖世、顶天立地的人。

    后来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到金庸的武侠作品,全部的十五部武侠小说已不记得通读了多少遍。在二十多年的时间里,与同学、朋友之间也经常会谈论金庸先生和他的武侠作品。

    我觉得金庸小说中的名篇,多是和历史有着较为紧密的关联。尽管这里所说的“历史”并非正经八百的史书记载,但它却能让人们摸着历史的印痕,感受时代的风云变幻。比如《天龙八部》的历史背景为宋辽之争,兼及西夏、大理、吐蕃;《射雕英雄传》的背景则为宋金之争、蒙古兴起;而《书剑恩仇录》则是清朝乾隆年间的事。读起来给人以一种历史感,让人无法置身事外,我想这应该是金庸作品最为成功的地方。

    将《射雕英雄传》《神雕侠侣》《倚天屠龙记》放在一起读,更能体会到金庸在写作小说时所要表达的思想。这几部小说的背景时间是从南宋中期至元朝末年,这个时期,正是我国历史上汉族政权与北方少数民族政权斗争最为激烈的时期之一。

    作品中塑造了一批富于正义感、反对异族统治的人物,可以说他们是这几部作品能够取得成功的关键所在。因为在人们心中,“为国为民,侠之大者”是体现人生价值的至为重要的一块试金石。在那个战乱频仍、生灵涂炭的时代,能拯救万民于水火的人物,确实可称得上“伟大”二字。

    三部作品中的三个主要人物:郭靖、杨过、张无忌,他们都做到了这一点,尽管每个人的性格各有差异,所选择的人生道路也略有不同,但却也都可以被人们称作“大侠”。

    在金庸武侠作品中,个人之间的义气只是属于低层次的,而对于国家、民族的“义”才是“大义”,是高层次的。事实上,真正贯穿三部作品的一条主线,我觉得倒应该是岳飞。虽然从《射雕英雄传》开篇起,岳飞就早已死去多年,但在这几部作品漫长的时间历程中,无时无刻我们总能感受到他的“为国为民”的精神存在。

    尽管到了今天,我们不会再狭隘地去强调大汉族主义,再鼓吹什么驱除鞑虏,但可以说在金庸武侠小说所呈现的时代里,那些精神都是正面的、值得肯定的。我们现在仍然崇拜岳飞,不仅仅是因为他被历史定义为抗金名将,而是因为他在国家民族遭遇危机的时候所体现出来的精忠报国的情怀。

    这与《射雕英雄传》中的郭靖“郭大侠”何其相似。郭靖在蒙古大军压境之时,孤守襄阳,独撑危局,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最后在《倚天屠龙记》中,郭大侠与襄阳城共存亡,与国家共存亡。这样的气概,就是自古以来流淌在中国人血液中的顽强斗志和不屈精神。这样的作为,就是今天我们当前社会大力弘扬的爱国主义精神。

    如果仅仅写武侠小说,而没有将“为国为民,侠之大者”这样的精神内核贯穿到作品当中,我想金庸先生也未必会有今天在国人心目中的地位。人们不会如此关注他,关注他的作品,更不会有这么多人在他辞世之后去纪念他。金庸先生的过人之处就在于,他通过武侠这一块天地,向国人传达了为国为民的价值取向。

    为国为民,侠之大者。金庸先生的一生,也正是沿着这样为国为民的路径一路走来。他将自己对于“侠”的理解,通过文学作品呈现给世人,也将“为国为民”的人生理想与追求融汇在他的武侠作品中,漫漫半个世纪,浸润了几代国人的精神。金庸先生虽不在,但相信在未来,他的武侠作品仍然会继续流传下去。

    为国为民,侠之大者。金庸先生也同样配得上“大侠”二字。作为仍然做着侠客梦的读者,我想,同金庸先生最好的道别,也许就是这样一句:

    “金庸大侠,一路走好!”

 
 

 

关闭窗口